|
|
|
国家助学金“缩水” |
2016年10月28日 作者:大连自考网 来源:大连自考本科
|
|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包括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存在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缩水”的问题,少发的金额总数不菲,少发的钱去哪了?学生权益谁来保障? 应发六千实发五千?有校方承认情况属实 财政部、教育部2013年印发的《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中央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这一支出全部由中央财政下拨,按月发放到符合条件的学生手中。 但具体怎么发放、每月发放多少,则由各个高校自行确定。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做法,是为符合条件的研究生每月发放补助500元,每年发放12个月。 南京大学2016届硕士毕业生刘同学告诉记者,毕业前一年他只收到从去年9月到今年6月的国家助学金,一共10个月,合计5000元。毕业后,剩下的1000元助学金便没了下文。他不禁产生疑问,难道是国家助学金“缩水”了? 针对质疑,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承认情况基本属实,并坦言:“我们是按照学制内实际在校时间发放的,这样就使得国家助学金存在结余,学生产生疑问也是正常的。” 学生权益如何保障?多所高校助学金“缩水” 中国人民大学官网的数据显示,该校2016年有3764名硕士研究生毕业。而据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提供的数据,该校享受国家助学金的2016届硕士研究生人数为3017人。如果按每人少发1000元计,仅这两所高校2016年一年少发的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就达数百万元。 这些钱去哪儿了呢?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表示,在助学金核发工作结束之前无法做出进一步回应。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则解释,该校已经将这笔钱以学业奖学金的形式发到了学生手上:“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结余每年都是可预期的,学校就对这些资金进行统筹使用,再加上自筹的部分,将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提高到人均9000元左右,通过这种方式将结余的国家助学金发还给了学生。” 但根据《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各高校必须对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周文辉认为,国家助学金与学业奖学金等其它奖助学金的性质不同,是中央财政下拨的专款,高校应注意做到专款专用。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关系到学生的切身权益,只有按照规定发放到位,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周文辉表示,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在执行相关规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
 |
上一篇:温馨提示自考毕业后不要更名哦 |
下一篇:教育部召开自学考试安全保密会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