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美国科学促进会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学中心邀请,中国科协组织代表团于2012年6月赴美国和加拿大进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考察。美加两国的高校、科研机构都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科普工作,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以下简称MIT博物馆)将一流的科研资源和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相结合,在科普与名校教育资源相结合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高等院校蕴藏着参与科普工作的巨大潜力。MIT博物馆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科学传播,反映出它在公众理解科学方面的社会责任感。同时,MIT博物馆非常注重提高在校师生的科普能力。与之相比,我国高校和高校师生参与科普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二是科普与科研、教育工作相结合须有适当的形式和平台。正是基于科研的最新成果,MIT博物馆的展品展览能够及时更新,既保证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又使MIT博物馆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够为公众所知晓。相比之下,我国的科技资源科普化程度较低,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任务书中均缺少对科普成果的明确要求,多数科研成果未能以科普形式向公众传播;绝大多数高校实验室、研究室等研究教育设施没有对公众开放。
三是高等院校可以成为引领科普潮流和创新科普形式的重要依托力量。MIT博物馆在面向公众传播科技的过程中探索了很多趣味性强、氛围轻松、便于参与、效果良好的科普形式。而我国高校科技资源科普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一些与学科相关的博物馆资源主要用于自身的教学科研,对公众开放的程度低,陈列展示缺乏吸引力。在高校博物馆联盟和联盟外教育部直属高校拥有的109家博物馆中,建有网站的博物馆只有42个,不到总数的40%。
因此,要认真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高等院校骨干、引领作用和人才、资源优势,实现高校科普资源开发开放,为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和人力支撑。
一是推动将科普纳入高校承担社会责任和服务社会的职责,调动高校参与科普的积极性。高校是科技知识占有者集中的地方,便于组织实施,而且实验设备齐全,科研成果丰富,便于市民现场观摩,开展科普事半功倍。全国几千所高校无论哪所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如果每所高校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面向社会、基层和群众,积极开展科普工作,那将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科普生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