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什么教什么”的教育方式,最终带来的或许是孩子的厌学吧。
不久前,教育部“力争到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的消息,着实吓坏了一些家长。文章称,继体育进中考后,美育接踵而至,音乐、美术等科目也不再是副课,一样与分数、升学挂钩。
当天便有几位家长和笔者探讨,当然多数是倒苦水,“这不又加重孩子负担了吗,以后音乐美术还得格外出去补课,这不要命吗”。笔者的第一反应是,首先,实行“美育中考”肯定不是为了增加学生负担的,其次,应该很快就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果然,这两天官方给了说法。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万丽君接受采访时强调,并非要求2022年全部铺开中考艺术考试,也不要求具体分值。“我们没有一个时间表,就是说2022年就要全部都铺开考试。”2022年的重要目标,是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通过三年的行动计划,在2022年的基础上向2035年的目标进发,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学校美育体系。
万丽君还表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保质保量完成9%~11%的艺术课时数。考试内容是课程内容,不会给学生增加太多负担。“学校教什么,我们就考什么。
长期以来,“考什么就教什么”已经成为部分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极大误区。笔者多年从事教育新闻采访,有一种明显的感觉,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往往是长期坚持教授给学生一些貌似眼下考试“用不上”的知识。中山区秀月小学六年级的鹿艳老师,从一二年级就通过阅读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到高年级,加上传统文化和古诗词教育,四五年级时,全班同学都能够达到几分钟内独立创作一篇诗词的水平;大连市第八十中学,学生入学起就接受生命教育,整个小学到初中,学校上好了生命教育这门课,让孩子们懂得敬畏生命和生命的可贵……上述老师和学校的做法,显然并非应试,但却真真正正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